历史坐标

中国佛教两千年

1912年,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成立。

1929年,南京中国佛学会成立,太虚为会长。

1953年,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,圆瑛为会长。

1980年,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,赵朴初为会长。

1997年,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铜佛像——无锡灵山大佛开光。

1998年,中国佛教界举行纪念中国佛教传入2000年活动。

民国时期,佛教仍处于不景气之中。随着西方民主思想与科学思想的广泛宣传,批判封建思想和非难宗教的思想一时成为思想界的新文化任务之一,与封建思想和落后制度相联系的佛教自然受到了冲击。

佛教为了救教,致力于内部的整理及改革。佛教界成立了中华佛教会,试图重新振兴佛教。释太虚提出了改革佛教的三大主张,但成效不大。一些学者将国家的振兴寄托于佛教,认为佛教里面有很多思想与西方的思潮有共同点,或是佛教里早已有之。以居士为主的团体,与僧伽并立,他们推崇较理性的知识佛教,注重义理的研究。随着世界佛学的研究,中国的学术界也开始采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佛教,取得了不少的成果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中国佛教三大派首次真正统一到刚成立的中国佛教协会下面,有了新的气象。但是后来由于受到“左”的思想影响,佛教受到不公正的对待。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,国家重新贯彻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,佛教界开始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,寺院得到修复,佛教界人士地位提高,对外交流频繁。佛学研究也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,成为当代人文科学的热点,成果丰硕。台湾、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佛教发展很快,并影响了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,中国的大乘佛教走上世界,为更多的人所了解。